中國報告大廳網訊,2025年5月22日,中國鐵路與糧食行業兩大龍頭企業達成深度合作,標誌著我國糧食運輸體系迎來智能化、一體化發展的新階段。當日,全國首列糧食多式聯運"一單制"班列滿載3000噸玉米成功首發,通過鐵路與海運的無縫銜接,將傳統18天的運輸周期壓縮至13天,成為現代物流體系創新實踐的重要里程碑。此次合作不僅優化了糧食供應鏈效率,更為農業現代化和區域經濟協同發展注入新動能。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糧食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國鐵集團與中糧集團通過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戰略框架下,共同推進糧食運輸網絡的智能化升級。雙方聚焦北糧南運核心通道建設,優化鐵路發運組織流程,強化全程貨物追蹤管理,確保糧食從田間到終端市場的高效流轉。這種深度協同有效提升了供應鏈穩定性,為糧食增產保供提供了堅實保障。
全國首趟糧食"一單制"班列的開通具有劃時代意義:從吉林榆樹站啟程僅15小時即抵達營口港,隨後通過海運直達廣西欽州港。該模式突破傳統運輸壁壘,實現鐵路、港口、航運等環節的單證互通和流程銜接,客戶可全程在線追蹤貨物狀態,較常規貨櫃多式聯運減少30%以上的中間協調成本。這種"一次委託、一箱到底"的服務體系,預計每年將為糧食企業節省物流費用超億元。
通過深化"公轉鐵"戰略實施,雙方重點推進鐵路專用線進倉儲、連產區的基礎設施建設。數據顯示,專用線使用後糧食裝卸效率提升40%,單趟運輸成本下降25%。同時開展的供應鏈"總對總"服務,將物流方案設計、運力調配等環節前置化,減少中間代理層級,實現從產地直通消費終端的全鏈條優化。這種端到端的服務模式使東北玉米南下運輸綜合時效縮短30%,為糧食企業創造了顯著的競爭優勢。
此次戰略合作不僅聚焦物流主業,在信息共享、貿易協同等領域也展開深度探索。雙方共建的數位化物流平台已實現庫存數據、運價動態和港口資源的實時交互,未來更將拓展至跨境糧食運輸服務。通過資源整合與業務創新,兩大央企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同時,正攜手構建覆蓋全國、聯通國際的糧食物流新生態。
此次合作標誌著我國糧食物流體系進入"智慧互聯、降本增效"的新階段。隨著多式聯運"一單制"模式的推廣複製,預計每年可減少糧食運輸損耗50萬噸以上,推動全產業鏈物流成本降低12%。這種政企協同創新實踐,不僅為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勁動能,更為構建安全可控、綠色高效的現代流通體系樹立了行業標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