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蘭作為北歐的「森林王國」,在森林食品資源開發利用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其豐富的森林資源不僅為當地居民提供了重要的經濟來源,還在全球市場中展現出強勁的競爭力。2025年,隨著全球對可持續發展和生態保護的關注度不斷提高,芬蘭的森林食品開發經驗為其他國家提供了寶貴的借鑑。本文將梳理芬蘭森林食品開發利用的歷史沿革與現實演變,總結其實踐經驗與特點,並分析其潛在風險與挑戰,最後探討對中國森林食品開發利用的啟示。
《2025-2030年中國食品行業重點企業發展分析及投資前景可行性評估報告》芬蘭的森林覆蓋率高達80%,豐富的森林資源為其森林食品開發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芬蘭的森林食品開發利用歷史悠久,從早期的「採集野生資源」模式逐步演進為可持續管理與現代科技結合的綜合體系。傳統時代,森林食品是芬蘭人飲食的重要來源,涵蓋野果、堅果、菌類以及多種野生動物。進入19世紀至20世紀初,森林食品成為重要的經濟資源,芬蘭的野生食品逐漸被加工成商品並投入市場。20世紀中期,隨著科技進步和食品工業的革新,芬蘭的森林食品開發步入深加工與現代化階段。進入21世紀,現代科技的進步為芬蘭森林食品的開發帶來了新的機遇,森林旅遊、森林康養等新業態進一步拓寬了森林食品的應用領域。芬蘭正逐步建立起一個高質量、可持續的森林食品產業體系。
(一)完善的政策保障機制
食品市場情況分析提到芬蘭的森林食品開發依託多層級政策保障機制,有效促進了森林可持續管理、生態保護與食品安全的協調發展。芬蘭政府於2006年組建了國家食品安全局,強化源頭管理,最大程度保證食品衛生安全。芬蘭建立並完善了本國的質量管理體系,將食品安全犯罪規定為「損害公民健康」的犯罪。芬蘭政府積極支持歐盟委員會頒布的「從農場到餐桌」歐洲綠色協議和共同農業政策。2021年芬蘭頒布了新《食品法》及一系列相關條例,強化對公民健康權的法律保護。芬蘭的政策保障機制確保了森林食品從生產到消費的每一個環節都符合嚴格的食品安全標準。
(二)成熟的林業合作組織
芬蘭的林業管理體系以家庭林業為主,森林經營協會作為非營利組織,其主要目標是幫助林主有效經營和管理所擁有的森林。芬蘭的森林經營協會基本覆蓋全國全部私有林,是一個涉及國家、區域和地方多個層面的完整林業組織體系。國家層面設有農業生產者和森林所有者聯盟,區域層面設有區域森林所有者聯盟,地方層面設有森林經營協會地方辦事處。這些組織在服務國家決策、保障企業效益、提升林主認知等方面作出了巨大貢獻,同時也為可持續的林業經營與森林食品行業發展提供了保障。
(三)有效的教育培訓體系
芬蘭森林治理體系在尊重林地主體權利的基礎上,通過法律授權、公眾教育與制度支持實現了森林資源共享利用與生態可持續的有機統一。芬蘭「人人享有的權利」這一法律概念賦予了公眾廣泛自由進入森林和自然區域的權利。為了確保採摘活動的可持續性和高效性,芬蘭十分重視對採摘者的培訓和教育。其教育內容強調生態友好和可持續發展理念,以保護森林生態和確保野生食材的質量。芬蘭政府將森林教育納入國家課程,通過實踐性和體驗式學習培養兒童和成人的生態意識和生存技能。芬蘭的森林政策和教育體系為公眾提供了全面支持。
(四)可持續的森林經營理念
芬蘭的森林食品開發嚴格貫徹可持續經營管理理念,更在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的實現上做出了表率。芬蘭是率先開展森林可持續經營的國家之一,可持續性是芬蘭公認的政策目標。1994年芬蘭制定了適合本國國情的森林認證體系,對於不同林場制定了合適的認證體系。目前,芬蘭90%以上的森林面積已通過PEFC認證,認證總面積達2000萬公頃,排名全球第三。2020年,芬蘭政府發布了最新的《2025年國家森林戰略》,旨在通過可持續的方式增加全民福祉。芬蘭在追求可持續性與幸福感的全球議題上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一)市場定位與消費者需求匹配難題
芬蘭的森林食品面臨著激烈的市場競爭和複雜的消費者需求。儘管芬蘭森林資源豐富,但其森林食品在市場推廣中面臨多重挑戰,包括市場認知不足、消費者偏好差異、供應鏈管理複雜以及品牌建設困難等。芬蘭森林食品的獨特賣點在於其源自純淨森林的環境友好屬性,但在實際市場推廣中,這一賣點並未得到充分傳播和凸顯。不同地區的消費者對森林食品的需求存在顯著差異,芬蘭森林食品企業必須深入了解目標市場的消費者偏好,並根據市場需求調整產品策略。然而,目前芬蘭在國際市場上的推廣策略尚顯不足,未能充分挖掘森林食品的文化和生態價值。
(二)生態保護與資源開發平衡難題
芬蘭必須重新審視其森林管理策略,進一步協調如何在開發和利用中保護森林生物多樣性。芬蘭具有典型的公私混合林業結構,森林所有者之間的經濟和環境導向存在顯著差異。儘管芬蘭已推行多項評估及保護措施,但保護區內物種的受威脅狀況並未發生明顯改變。芬蘭森林生態完整性的喪失是跨越幾個世紀漫長過程的結果,這意味著短期內很難看到顯著的改變,如今受威脅的棲息地數量仍然很大,這些保護措施還不足以扭轉生物多樣性的喪失。
(三)氣候變化與森林食品供應難題
氣候變化給芬蘭的森林資源帶來了多重非生物和生物風險,直接影響森林食品的市場供應。氣候變化導致的極端天氣現象頻發,對森林生態系統造成顯著影響。芬蘭北方森林主要面臨暴風雨、大雪負荷、乾旱和森林火災以及樹木的主要害蟲和病原體導致的損害。隨著氣候變暖,修女蛾種群逐漸向北擴散,成為芬蘭森林面臨的潛在新威脅。面對日益嚴峻的氣候現實,芬蘭森林管理的未來路徑需重新審視。保護氣候不再是單一目標,而是要讓森林學會在變化中求生存,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條件。在此背景下,如何保障森林食品供應鏈的穩定成為芬蘭政府目前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
(一)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森林食品開發利用模式
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森林食品開發利用模式,是基於中國國情與發展階段的必然選擇。中國森林食品資源布局分散且區域差異顯著,不存在普適性的開發利用模式,反而為各地因地制宜探索產業差異化發展道路提供了空間與可能。各地經濟水平、技術條件、市場需求與資源稟賦各異,決定了開發利用模式必須立足當地實際。同時,要以創新驅動、政策引導和宣傳教育為動力,構建政府、企業和社會共同參與的體制機制,才能實現森林資源的有效開發和可持續利用。建議從國家層面制定全國性的森林食物生產規劃,明確其戰略定位,為森林產業規範化發展提供政策保障;從地方層面探索差異化實踐路徑,加大對森林資源開發的科學論證,結合各地自然資源、產業基礎和生產技術等條件,精細化制定區域布局規劃,引導各地形成優勢互補、錯位發展的產業格局。
(二)推動構建高質量發展的森林食品產業體系
構建高質量的森林食品產業體系,是夯實國家糧食安全基石的關鍵一環。各地應立足資源稟賦,深挖林下經濟發展潛力,科學規劃發展路徑,重點培育兼具生態效益和市場潛力的特色林產品,著力構建完整的森林經濟產業鏈。充分激活森林多元功能,通過建設標準化生產基地,優化區域產業布局,促進產業鏈上下游協同,打造集約高效的森林產業集群,全面提升優質森林食品供給能力。鼓勵大型企業集團參與規模化生產基地建設,藉助其資金、技術和渠道優勢,推動森林食品向品牌化、高端化轉型,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森林食品品牌。同時正確處理森林開發與生態保護的關係,政府和行業協會應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引導企業採用環保技術和可持續生產方式,為產業發展注入綠色底色,並加強森林食品有機認證,將生態價值轉化為市場認可,實現產業高質量發展。
(三)加快引導林業合作組織走專業化發展道路
林業合作組織作為連接森林與市場的橋樑,是構建現代林業經營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林業合作組織以同類森林產品的開發利用或生產經營服務為紐帶,不僅提供林產品的銷售加工服務,還涉及技術指導、信息交流等多個方面。一方面,政府部門應搭建政策、法律、信息和技術服務平台,圍繞森林食品開發利用這一主題組建林業合作組織,加強建設指導,鼓勵不同組織間開展交流合作,共同推動森林產業的開發與利用。另一方面,應實施以森林糧食開發為主線的林業經營培訓專項計劃,以林業合作社為切入口建立林區社會化培訓機制。同時,對林區農戶開展生態教育、技術應用、市場捕捉等方面的培訓,注重培育林農現代化的經營管理思維,提升林農森林食品經營管理素質;通過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生態教育活動,深化林農對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認識。
總結
2025年,芬蘭在森林食品資源開發利用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其豐富的森林資源不僅為當地居民提供了重要的經濟來源,還在全球市場中展現出強勁的競爭力。芬蘭的實踐經驗表明,完善的政策保障機制、成熟的林業合作組織、有效的教育培訓體系和可持續的森林經營理念是森林食品產業成功的關鍵。然而,芬蘭也面臨著市場定位與消費者需求匹配難題、生態保護與資源開發平衡難題以及氣候變化與森林食品供應難題等挑戰。這些經驗與挑戰為中國森林食品開發利用提供了寶貴的借鑑。中國應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森林食品開發利用模式,推動構建高質量發展的森林食品產業體系,並加快引導林業合作組織走專業化發展道路,以實現森林資源的有效開發和可持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