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在大阪世博會中國館北京活動周期間,一場聚焦"綠色智慧能源與永續未來"的國際對話拉開帷幕。作為2025年亞太地區規模最大的綜合性展會之一,本屆世博會吸引了全球目光。其中,以"2025城市新能源論壇"為代表的系列活動,集中展現了中國在清潔能源領域的創新實踐與國際合作成果。數據顯示,2025-2030年間全球海上風電將新增156GW裝機容量,亞太地區占比超六成,而中國有望貢獻該區域81%的增量,彰顯了其在全球能源變革中的核心地位。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中國新能源行業發展趨勢分析與未來投資研究報告》指出,在加速推進綠色低碳轉型的趨勢下,海上風電正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當前,日本等環海國家面臨顯著的裝機容量缺口與發展機遇:到2040年,日本計劃將海上風電總裝機提升至30-45GW。然而,供應鏈瓶頸問題已開始顯現——從2024年起,日本國內風機核心部件供應能力難以滿足市場需求。這為國際間的技術合作提供了重要契機,中國憑藉完整的產業鏈與領先技術優勢,正成為亞太地區海上風電發展的關鍵支撐力量。
技術創新是中國參與全球能源治理的核心驅動力。在風機大型化領域,18.X-20MW超大單機容量機組已實現併網運行;抗颱風技術歷經2600台機組的實踐驗證,形成獨特的氣候適應方案;漂浮式風電技術更實現了多維度突破——從5.5兆瓦到全球最大的雙轉子機型"明陽天成號",持續鞏固著深遠海領域的技術話語權。這些創新成果不僅支撐了中國連續7年保持全球最大海上風電新增市場地位,還帶動全球風電項目度電成本十年間下降超60%,為規模化應用奠定經濟基礎。
通過整合全球資源要素,中國企業正構建開放合作的能源生態。在義大利,低風速機組助力地中海首個海上風電項目落地;東南亞最大海上風電工程選用中國裝備;中德合作國內首例海上風電項目實現技術本土化應用。當前,企業已在德國、英國等10餘國建立深度合作關係,通過供應鏈協同與技術共享模式,推動漂浮式基礎、智能運維系統等創新解決方案走向國際市場。數據顯示,僅在2023年,中國風機首次進入日本市場就完成入善町項目驗收,標誌著技術輸出取得實質性突破。
總結來看,海上風電正成為連接全球綠色發展的新紐帶。通過技術創新與國際合作的雙輪驅動,中國企業不僅加速了亞太地區的能源結構轉型,更為破解氣候危機提供了"中國方案"。隨著深遠海開發、漂浮式機組等前沿領域持續突破,這種以技術輸出帶動產業協同的合作模式,將繼續為構建安全永續的全球能源體系注入強勁動力。在2025年這個關鍵節點,這場始於大阪世博會的對話,正開啟著更廣闊的合作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