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據最新行業統計顯示,截至2024年底我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已達3105萬輛,全年車險保費收入突破1409億元。然而在這一龐大市場規模下,消費者與保險公司間的矛盾日益凸顯——新能源車主普遍面臨保費高出燃油車近1.8倍的困境,而行業整體卻承受著連續兩年超67億元的承保虧損壓力。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新能源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從消費者反饋看,部分新能源車型續保費用差異顯著。以某高端品牌為例,不同地區車主續保費用在40001萬元區間波動,其中一位蘇州車主因疊加高額附加險種,最終支出超1萬元保費。數據顯示,2023年純電車平均保費較燃油車多出1687元,新能源車整體保費溢價達21%。然而保險公司卻陷入"量價齊升不盈利"的怪圈:2024年行業承保虧損57億元,而前一年度更高達67億元。
維修成本攀升成為首要痛點。由於動力電池組與智能駕駛模塊等關鍵部件難以單獨更換,新能源車事故維修常需整套系統處理。某熱銷車型前大燈損壞案例顯示,其維修費用是同級別燃油車的3倍以上,且封閉式供應鏈進一步推高零配件價格。
出險率差異同樣顯著:年輕車主占比高出傳統車型14個百分點,疊加網約車等高頻使用場景(新能源營運車輛占比超燃油車10%),導致事故頻率持續走高。保險精算模型顯示,部分家用車實際用於網約車運營的情況普遍,卻以更低的非營運保費投保,造成價格與風險錯配。
現行自主定價係數範圍(0.651.35)限制了保險公司精準定價能力。某車型因部分車輛違規從事營運業務,整體賠付率突破200%,但受限於調價空間,無法通過保費調整實現風險覆蓋。業內人士指出,新能源車險需建立與技術疊代同步的動態費率模型,並強化車輛使用性質核查機制。
部分車主反映遭遇保險公司冷處理:有特斯拉車主因年行駛里程達3.7萬公里被連續拒保,最終被迫加購高價附加險才完成投保。某車企服務數據顯示,新能源車險諮詢中32%涉及保費爭議,較燃油車高出近15個百分點。
行業展望與破局方向
在政策端加速推進專屬保險條款修訂、擴大定價浮動區間的同時,企業需構建基於車聯網數據的精準風控體系。消費者則應充分理解車輛使用性質對保費的影響,在投保時主動配合提供真實駕駛數據。隨著電池技術進步帶動維修成本下降及行業數據積累完善,新能源車險有望逐步實現風險與價格的動態平衡。這一轉型過程不僅考驗著保險行業的創新韌性,更將成為衡量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成熟度的重要標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