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近年來,隨著房地產行業數位化進程加速,公民個人信息在房產銷售、中介服務等環節頻繁流轉,由此衍生的信息泄露與非法買賣亂象屢禁不止。公安機關近期披露的一起典型案例顯示,在甘肅金昌市某樓盤售樓部工作的員工通過職務之便竊取住戶信息,並構建跨行業的黑色交易鏈條,暴露出行業監管漏洞及法律執行的緊迫性。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房產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2025年3月,甘肅金昌市公安局調查發現,某樓盤銷售人員利用工作便利獲取戶主姓名、電話號碼、房屋地址等敏感信息後,在未取得當事人授權的情況下將數據非法提供給第三方方某。這些包含具體戶型結構和業主身份的精準信息隨後被層層轉賣至8名從事裝修業務的從業者手中,形成完整的利益鏈條。警方調查顯示,這類行為在房產銷售領域具有普遍性特徵,銷售人員利用職務便利獲取客戶信息已成為行業潛規則。
經公安機關深入調查,涉案人員通過建立中間商終端買家的二級交易網絡,將每條個人信息以階梯式加價方式出售。上游中介方某作為關鍵樞紐,不僅收集銷售端泄露的數據,還利用黑客技術從非正規渠道獲取補充信息,最終形成包含姓名、聯繫方式、房屋具體位置及裝修需求的完整數據包。下游裝修從業者曹某等人則通過精準營銷話術實施定向推銷,這種基於個人信息的"定製化騷擾"嚴重干擾了群眾正常生活秩序。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相關規定,公安機關對涉案人員依法採取行政處罰措施:沒收全部違法所得,並處以違法所得110倍罰款;對於無明確獲利記錄者則頂格處以百萬元以下罰款。此次行動共查處相關責任人員8名,徹底斬斷了該區域的非法數據交易鏈條。案件辦理過程中還發現,部分從業人員存在技術漏洞利用、內部監管失效等系統性風險。
該案例暴露出房產銷售環節在個人信息保護方面存在的多重失職:企業未建立有效權限管理制度導致信息可隨意獲取;員工缺乏法律意識將客戶數據視為"資源變現工具";下游產業為獲客不擇手段形成灰色需求。這種從源頭泄露到中間流轉再到終端使用的完整黑色產業鏈,嚴重違反了《民法典》關於隱私權保護的相關規定。
【結語】
該案件的偵破不僅是對具體違法者的懲戒,更是針對個人信息全鏈條保護機制的警示。公安機關將持續強化數據安全監管力度,推動行業建立從業禁止制度和信息分級管理體系。公民在購房過程中也應增強自我保護意識,在簽署文件時明確授權範圍,發現信息濫用可立即向網安部門舉報。唯有多方協同發力,才能構建起覆蓋採集、存儲、使用的全流程防護網絡,切實維護數字時代的個人信息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