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能源危機和環境污染問題的加劇,新能源汽車產業作為應對氣候變化、推動能源轉型的重要力量,已成為全球汽車工業發展的核心方向。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車市場,始終高度重視這一產業的發展。近年來,新能源汽車產業在技術創新、市場拓展和政策支持等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但同時也面臨著核心技術不足、協同效率低下等挑戰。本文基於2006-2022年的數據,深入分析新能源汽車產業協同創新網絡的演化特徵及其動力機制,旨在為優化產業布局、推動高質量發展提供參考。
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協同創新網絡在過去十幾年間經歷了顯著的演化。從2006年到2022年,該網絡的規模不斷擴大,合作強度顯著提升。《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數據顯示,網絡節點數從2006-2012年的152個增長到2018-2022年的1503個,擴大了約10倍,表明參與協同創新的主體數量顯著增加。同時,網絡的平均度從1.447增加到3.188,表明每個創新主體與其他主體之間的合作次數不斷增加,合作強度顯著提升。
儘管整體網絡的緊密程度有所下降,但局部合作關係日益緊密,網絡連通性較強,並逐步呈現出顯著的「小世界特徵」。具體而言,網絡的平均路徑長度介於1到4之間,表明網絡中任意兩個節點之間僅需1到4個中間節點即可建立連接,顯示出較強的連通性。此外,聚類係數從0.510上升到0.684,表明創新主體之間的局部合作關係更加緊密,進一步凸顯了「小世界特徵」。
新能源汽車產業協同創新網絡的演化受到內生機制和外生機制的共同驅動。
(一)內生機制:傳遞性的作用
新能源汽車行業產業分析提到內生機制中,傳遞性對協同創新網絡的演化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傳遞性指的是當兩個創新主體雖無直接聯繫,但均與第三個主體建立了合作關係時,這兩個主體也更可能形成合作關係。這種「朋友的朋友更有可能成為朋友」的現象在新能源汽車產業中表現得尤為明顯。研究發現,傳遞性在2006-2022年期間對網絡演化的促進作用逐漸增強,表明中介主體在促進創新合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二)外生機制:多維因素的綜合影響
外生機制方面,個體的創新能力、年齡屬性、所處地區的市場競爭程度以及產業政策的馬太效應對協同創新網絡的演化起到了顯著的正向促進作用。具體而言,創新能力越強、年齡越大的主體更易吸引合作夥伴,形成創新合作關係。此外,市場競爭程度越高,主體越傾向於通過合作提升競爭力。產業政策的支持也為創新合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同配效應方面,高創新能力的主體和中、低年齡的主體表現出顯著的同配效應,即這些主體更傾向於與同類主體建立合作關係,從而推動網絡演化。然而,中、低創新能力及高年齡的主體未顯現出同配效應。此外,地理鄰近性、制度鄰近性和組織鄰近性均對協同創新網絡的演化具有正向作用。研究還發現,地理鄰近性、制度鄰近性和組織鄰近性之間存在協同的交互作用,共同促進了協同創新網絡的演化。
新能源汽車產業協同創新網絡的演化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萌芽期(2006-2012年)、形成期(2013-2017年)和發展期(2018-2022年)。
(一)萌芽期(2006-2012年)
在萌芽期,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協同創新網絡結構尚不成熟,整體較為稀疏。這一時期,產業剛剛起步,創新主體數量較少,但初步形成了以龍頭企業為核心、高校與科研機構為支撐的協作格局。例如,許繼集團有限公司和重慶長安汽車股份有限公司等成為網絡中的核心節點,推動了新能源汽車初步技術體系的建立。
(二)形成期(2013-2017年)
進入形成期,創新主體數量增加,合作關係日益緊密,網絡初步形成。這一時期,國家電網有限公司等成為網絡中的核心節點,推動了新能源汽車的普及和技術進步。同時,高校和科研機構在理論研究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技術成果轉化相對滯後,更多依賴於跨界合作的企業。
(三)發展期(2018-2022年)
在發展期,協同創新網絡的核心節點數量顯著增加,圍繞核心節點的子群規模擴大,節點間的聯繫更加緊密,形成了明顯的「核心—邊緣」結構。這一時期,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協同創新網絡進入快速發展階段,核心區域的影響力加強,邊緣區域的創新活動也逐步增加和完善。企業、高校和科研機構的合作深化,推動了技術創新的突破和產業化應用。
本文通過對新能源汽車產業協同創新網絡的演化特徵和動力機制的分析,得出以下結論:新能源汽車產業協同創新網絡在過去十幾年間經歷了顯著的演化,網絡規模不斷擴大,合作強度顯著提升,局部合作關係日益緊密,網絡連通性較強,並逐步呈現出顯著的「小世界特徵」。網絡的演化受到內生機制和外生機制的共同驅動,其中傳遞性、個體創新能力、年齡屬性、市場競爭程度和產業政策等因素對網絡演化起到了顯著的正向促進作用。此外,地理鄰近性、制度鄰近性和組織鄰近性之間的協同交互作用也對網絡演化產生了重要影響。
這些結論為優化新能源汽車產業布局、推動高質量發展提供了重要參考。未來,應進一步加強政策支持,鼓勵更多創新主體參與協同創新,特別是關注處於相對弱勢地位的主體,促進創新合作的多元化發展。同時,應充分利用地理鄰近性、制度鄰近性和組織鄰近性等優勢,推動跨區域、跨組織的合作,提升產業整體創新效率,助力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可持續發展。